臁疮外治法的研究进展
臁疮主要发生于小腿下1/3臁骨部位的慢性皮肤溃疡,又名裤口毒、老烂腿等,常伴有下肢静脉曲张等静脉疾病。因其久不收口,易复发,西医称之为下肢慢性溃疡。自古至今,中医外治法治疗臁疮有其独特的优势,不仅简便易于操作,且药物可透过皮肤直达病位。本文现将中医外治法治疗臁疮概况总结如下。
1、溯本求源
古人曰:“外科之法,最重外治”之说。体现了外治法在治疗中的关键地位。古代医家对臁疮的外治法就有丰富的诊疗经验,并且不断地传承创新,积累宝贵经验,充分显示出了中医外治法的独到之处,并为后世医家奠定了雄厚的基础。臁疮的外治法首见于汉代。汉代医家华佗将龙骨、乳香、没药、血竭、轻粉、生芝麻、冰片等研末,用香油调制药膏,外敷于病灶,不仅可以祛除腐肉,还可以生肌长肉,故名为臁疮神方,元代《丹溪心法》的臁疮外用方主要由乳香、没药、水银、当归、川芎、麻油等药物研磨成粉制成药膏,涂抹于患处也可以起到祛腐生肌的作用。明代《本草纲目》中记载治疗臁疮神方约达33个,均为其外治方药。例如将黄蜡熔化后加入银朱,将其平摊在纸上或布上,贴敷于患处,可以治疗血风臁疮;将铜青加黄蜡煎熬后,平铺于纸上,将其贴敷在患处,为治疗臁疮顽癣的神方。明代《外科正宗》中臁疮主要以阴阳辨证为主,金黄膏有清热消肿的作用,适用于阳症;回阳玉龙膏有温经散寒之功治以阴证;疮疡半阴半阳证以冲和膏为主等。
2、辨证外治
中医的辩证治法是中医学的精华所在,也是在诊疗疾病中尤为关键的原则。正如《理瀹骈文》中曰:“外治之理,即内治之理,外治之药,即内治之药。所异者,法耳!”无论何种疾病,辨证论治是根据患者不同时期的症状、体征及病因病性综合分析,给出相对应的治疗。本文主要是根据中医辨证法将臁疮分为分型外治和分期外治。
2.1分型外治
在临床研究中,不同的医家根据患者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对臁疮的治疗进行分型。主要将本病分为3型:①湿热毒盛型:先以三黄洗剂外涂,若湿热较重者加青黛散,创面脓腐多者加五五丹,疮周使用金黄膏盖敷。②血瘀脾虚型:创面七三丹加七厘散外敷,外周涂以冲和膏。③气血两虚型:用生肌散,疮周用以红油膏。《中医外科学》中主要将臁疮分为2型:①湿热下注型:局部红肿破溃流脓,脓腐较多,可采用洗剂(马齿笕、黄柏等)湿敷。若疮周红肿但渗出物较少者,可用金黄膏外敷;也可用少量九一丹散敷于创面,再盖以金黄膏。②气虚血瘀型:疮口凹陷,腐肉不脱,用以七三丹达到去腐生肌之功。若腐肉脱落、新肉已生者,以生肌散,盖以生肌玉红膏外敷以达生肌长肉之功。
2.2分期外治
2.2.1病情缓急
在临床治疗中,根据病情演变缓急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,将下肢静脉性溃疡分为急性发作期和慢性缓解期。急性发作期:可用一枝黄花、半边莲、枯矾等,煎汤外洗同时配合内服汤药。创面有腐肉者可用祛胬膏(蜂房、蝉衣等)贴敷于患处。慢性缓解期:可用海桐皮、豨莶草、威灵仙等,煎汤外洗同时配合内服汤药。将长皮膏(主要由密陀僧、珍珠粉等组成)敷贴其创面,每日换药1次,治疗效果显著。
2.2.2创面演变
根据创面的演变提出分期用药:臁疮早期常用黄连、黄柏、明矾、马齿苋等祛湿止痛,温经通络,活血化瘀,取得了满意疗效。
2.2.3创面特点
还可以根据创面特点进行分期:①对于创面中湿毒较重,腐肉较多时,可用宁舒洗剂(主要成分为土茯苓、蛤蟆草等)外洗或湿敷。②创面渗出物较多时,可用青黛散外敷,不仅可较少创面的渗出,还可以达到祛腐之功。③创面脓液腐肉较多时,常用生肌玉红膏外敷达到祛腐生肌之功。
总之,分期、分型外治臁疮是根据疾病的不同时期和病因病机进行详细的划分,中医最讲究辨证论治,这就将中医的辨证论治体系更好的应用到臁疮的中医外治中去。
3、中药外治
中药外治法是利用中药煎汤或研粉,将中药搁置患处进行熏洗或外敷以促进创面愈合,不仅可以使药物的有效成分通过皮肤直接吸收起到治疗的效果,而且简单易行,大大的节省了治疗时间及减轻了患者的痛苦。
3.1中药熏洗
中药熏洗法是利用中药煎汤,将热药汁在患处进行熏洗以促进创面愈合。从古至今,中药熏洗就是其重要的治疗手段,在现代临床治疗中,不同的医家根据自己的组方经验和患者的病情,拟制了不同的中药外洗方,临床医家使用熊冰汤(雄黄50g、冰片10g)研成粉末水煎后熏洗,将黄连加水文火煎汤后,将烧红的炉甘石放入黄连汁内,后将炉甘石用瓦片烘干,研末撒于伤口,最后用鸡蛋膜外敷创面。可以达到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。此外,医家采用仙方活命饮加减中药(黄柏、乳香、没药、牛膝、桂枝等)包剪外洗,配合内服中药,治疗效果显著。中药药液外洗溃疡,因热药液渗透性好,既能冲洗疮口、使其清洁,又能祛除异物毒邪,是深得各代医家偏爱的治疗手段,值得后世医家推广使用。
3.2中药外敷
中药外敷具有简单便捷、经济实用、疗效显著的特点,是中医外治法中特色的疗法。相比于内服疗法,中药外敷所需药量远小于内服药量,还具有副作用少的优势。且医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用药特点及患者的情况,灵活选择用药。在古籍《医宗金鉴》中就提及使用升丹,将朱砂、水银、雄黄、朴硝等研磨成粉,布撒于创面,用纱布加压包扎,起到祛除腐物、拔毒长肉之功。现代医家更为广为传用,临床上医家自拟中药制剂如红玉散橡皮膏(生石膏、熟石膏等)、臁疮膏(黄芪、当归等研磨成粉)、自制中药膏剂(白芷、紫草、轻粉、当归、红花、白蜡、麻油等)外敷治疗,同时可根据局部与整体辨证配合口服中药,如四妙散、四妙勇安汤等,可起到清热利湿、消炎止痛、减少创面渗出等作用,加速创面愈合。亦有临床治疗中使用红纱条(冰片、京红粉、凡士林等)盖敷于创面,先用生理盐水将患处冲洗干净,以氧气吹干,再外敷红纱条,最后用纱布盖敷创面,胶布固定。可促使坏死液体及腐肉液化清除,净化创面,有利于促进新生肉芽组织生长,加速创面的愈合。在临床治疗中发现,中医外敷法操作灵活方便,直接治疗于患处,局部使用药物,其疗效绝非内服法所可比,安全可靠。
4、其他治法
《黄帝内经》中曰:“痹不(任)肿痛……可烫熨及火灸刺而去之。”主要应用了缚法、刺法、灸法等外治法。中医外治法历经千年传承,治法多种多样,应用广泛,随着文化水平和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,中医外治法不断改良创新,发展日益壮大。
4.1缠缚法
《本草纲目》中对缠疗法已有记载,现代治疗中也较为常用,且越来越重视缠缚疗法的使用。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、演变,缠缚疗法也有了新的定义,如现在人们常用的弹力绷带、弹力袜等。其作用机理基本相同,即将患肢缠缚后,为了防止浮肿,压迫下肢静脉,使之不扩张,从而改善血液回流。既可以去除坏死组织,也可以促进新生肉芽组织的生长,加速创面的愈合。在临床治疗中使用湿润烧伤膏配合使用弹力绷带治疗臁疮,值得关注的是在进行弹力绷带缠缚时必须从患部下端缠至小腿部、进而至踝部及近膝,长期配合使用,可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。还有临床中对应缠缚法的15例慢性臁疮患者进行观察,根据不同时期的创面选择外用药物,用绷带缠缚患处,最后用弹力绷带加压固定。通过研究显示:用缠缚法治疗臁疮可以进一步促使创面腐肉脱落,延缓病情的发展,从而加快创面的愈合。臁疮的缓解期,治疗时必须配合使用缠缚法,创面愈合之后也应该长期使用,既可以促进血液回流,减轻血瘀停留,又可以避免外来挫伤、减少复发率。
4.2刺血疗法
刺血疗法,亦称为络刺法。依据“宛陈则除之”、“血虚宜决之”的治疗原则,将针刺于循经络脉,使之淤血排出,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。在临床研究中显示,通过使用热敏灸结合刺营法治疗,在辩证虚实的基础上,分别进行回旋、雀啄、往返、温和灸四步法施灸操。经过3个疗程治疗后,效果显著。还有直接以下肢刺络放血为主治疗臁疮,在患处、疮周鸡循经络脉浮起明显的淤血处点刺。2个疗程后,观察患者的治愈情况,效果显著。此疗法不仅可以加快溃疡面愈合速度,使体内淤血排出,缩短愈合时间,还能利于溃疡愈合,防止复发。刺血疗法是中医学中极具特色的一种治疗技术,应用广泛,受到了很多医家的偏爱,还应得了患者的青昧,值得我们研究使用。
4.3独特疗法
中国传统医学博大精深,除了传统的外治疗法外,还有很多根据医家经验积累总结出的新颖治疗方法。在古籍《不药良方》中提及:将豆腐渣在锅中加热,依据疮周红肿范围,贴敷患处,变冷即可更换,直至创面愈合,可治疗一些恶疮、无名肿毒。《养素园传信方》中也有记载:先用清茶将创面洗净,再将其创面擦拭干净,将生豆渣依疮周大小捏成饼状,贴敷患处,每日换一次,其腐肉逐渐脱落,创面逐渐缩小,起到治疗臁疮的作用。临床医用应用蜗牛治疗下肢慢性溃疡,将活蜗牛榨烂成糊状,加上适量的蜂蜜调和,浸透在纱布上。用常规消毒清洁法将溃疡疮周洗净,将蜗牛纱布依据创面范围贴敷创面,加压包扎,无得了良好的效果。此外还使用白糖治疗臁疮,将疮周进行消毒,使坏死的组织和腐肉清除,将粉碎的白糖均匀涂于创面,其厚度约1mm,用纱布覆盖,效果显著。部分实验认为,将创面清洗后,取蜂蜜适量,加入庆大霉素注射液16万单位,调匀,然后用棉签蘸上混合蜂蜜少许,均匀涂抹于创面上,每日2-3次,创面暴露不包扎,有效加快溃疡愈合,获得良好效果。
综上所述,从臁疮的治疗来看,外治法有着独特之处并起着重要作用。中医外治法的优势就是可以将药物透过皮肤直接吸收,达到治疗的效果。简单方便 ,容易实施操作。但是,中医外治法没有一个统一的治疗规范及评判标,无法统一评判治疗的效果。所以这就是我们以后研究的方向,为臁疮的治疗提供一个统一的诊疗标准,使之更好的应用到臁疮的治疗上,减轻患者的疼痛及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。
- 上一条 欧洲发布新版脑静脉血栓形成指南2017-09-21
- 下一条 难愈性创面治疗进展与面临的挑战2017-11-23